傳播國有企業混改商機,聚焦國有資產交易時訊,拓展投資并購價值管理視野
眾多種類的生物識別技術被用于智能設備當中,其中語音語義識別、圖像識別更是涵蓋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其中。這些技術成為人機交互的新趨勢,是未來各類終端都需要做好的底層技術。
渦輪增壓器用于汽車發動機,通過對發動機燃燒室強制增加額外的空氣與燃料,可明顯提高發動機效率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盡管制造結構相對簡單,但渦輪增壓器運行在高溫(大于950℃)和高速旋轉環境下,因此對其組件材料有特殊要求,目前使用的最先進材料為超級鎳合金。
目前,世界上金屬成型技術,基本上采用鈑金沖壓生產制造工藝,通常對于生產相對大型金屬部件有效。對于生產相對復雜的3D微型金屬部件,需要增加額外的生產制造工藝并消耗大量原材料,因此開發超級3D微成型技術,成為歐盟先進制造技術平臺研發的主攻方向。
7月18日,我國第一個具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先后獲得美國、歐盟、中國、日本等主要國家100多項發明專利的原創新藥樂復能(Novaferon)在青島市嶗山區杰華生物醫藥生產基地正式投入生產,這是具有中國生物新藥研究里程碑的意義。
2012年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啟動了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牽頭的主題項目“纖維素類生物質高效轉化利用技術”,該項目已于2016年6月28日在京通過技術驗收。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大腦抑制性突觸比興奮性突觸簡單的論斷是錯誤的。他們利用一種新型生物識別技術,在抑制性突觸中找到了超過百種過去沒有發現的蛋白。這一發現不僅為治療大腦疾病提供了新線索,同時也表明大腦的復雜程度遠超想象,對抑制性突觸的研究仍需深入。
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官網報道,谷歌機器學習分部“深度思維”公司(DeepMind)打算利用人工智能將復雜的癌癥放療方案流程化,并使治療中的“分割”時間從4小時縮短為1小時。這將大大減輕醫生負擔和病人痛苦。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蔡志明與黃衛人、劉宇辰對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進行改進完善,實現對Cas9的操控,可控制癌細胞胞內信號流動方向,對癌細胞多種“惡性”行為進行有效干預。
美國科學家攜手研制出了一款外表酷似章魚的“章魚機器人(Octobot)”,這款濕軟的機器人“身高”不足2厘米,是第一款全部由柔性零件組成的全自動、自帶燃料、“自給自足”的機器人。
新一期美國《納米通訊》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自然界的蜘蛛絲是一種天然的超級透鏡,可以有效幫助常規光學顯微鏡突破“視力”極限。這是生物超級透鏡首次登上科技舞臺,為超級透鏡研究開辟了全新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