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十年,蘋果無疑是全球最成功的企業。憑借摧枯拉朽的iPhone系列和高企的利潤率,蘋果始終贏得投資者的青睞。從2011年超越??松梨陂_始,蘋果一直穩坐全球市值王座,并在今年一度邁過萬億美元門檻。
更重要的是,這八年時光,蘋果的市值優勢頗為明顯,往往能輕松甩開第二名千億美元以上的差距。
但改變也就在此刻開始。過去一兩周,微軟和亞馬遜連番沖擊蘋果,三巨頭的市值座次變來變去。人們開始意識到,蘋果時代或許已經不再那么江山永固。
值得注意的是,區別于十年前全球市值前十,存在大量的能源、銀行公司。如今的全球市值前十,科技公司占據絕大多數席位(2018年是7家)。一方面說明了科技公司對全球經濟走向的影響力繼續加強,另一方面也讓市值王座的爭奪變成了同行內斗,更加激烈和充滿戲劇性。
因此,當微軟和亞馬遜開始挑戰蘋果,不是簡單的資本游戲,更能從科技產業變革的內部尋找原因。
通常來說,過去數年,蘋果與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智能設備的爆發休戚相關,這也正是蘋果超越老牌對手微軟的重要原因——微軟在移動操作系統和智能設備的挫敗,讓它被投資人長期看衰;而亞馬遜雖然代表了零售變革的趨勢,但慘淡的利潤率,讓它無法與蘋果一較高下。
但改變就在此刻開始。微軟在消費電子市場的多次嘗試折戟后,把目光瞄準了企業市場,以云服務為業務轉向,微軟正在褪去“賣軟件”的外衣,從而在營收、利潤和市場空間,擁有了獨特的優勢。
這就是國內BAT等企業熱議的產業互聯網,微軟在這一藍海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恰恰是亞馬遜。從一家電商企業,到云計算領先全球,亞馬遜給零售企業找到一條不同尋常的科技之路,進而被阿里、京東等中國學徒模仿,這也是亞馬遜市值能快速躥升的重要原因。
以中國網民增長放緩、互聯網人口紅利消逝為代表,消費電子和消費互聯網的全球創新乏力,成為了共同的門檻。而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概念的加持下,反倒是企業、機構客戶能更好更快地成為上述新技術的落地場景。
從微軟、亞馬遜和蘋果的財報看,前兩者無疑擁有了更均衡的收入架構,既有傳統的消費級業務(微軟的系統和亞馬遜的電商),又有云計算等前瞻性業務。這一維度,蘋果對iPhone、iMAC等硬件產品的依賴比較嚴重,跑出來的業績往往不及分析師的預期。
某種程度上,以BAT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煩惱和蘋果類似,產業互聯網的占比更加微乎其微。一旦競爭對手有所動作,便加重了彼此的危機感。
有意思的是,危機之下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對于國內企業而言,這種機會甚至生來就是全球化的。相比搜索、社交、資訊等消費互聯網產品的地域文化掣肘,云計算、大數據的產業互聯網產品全球普適性更為強烈,比如阿里云在全球的計算節點和服務的鋪設,要比支付寶、天貓等用戶業務的拓展容易得多。
以蘋果市值王座的松動為表象,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一道全球科技企業共同的證明題。
來源:北京商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