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結束伊始,華聯股份再度開啟剝離旗下資產之旅。2020年2月3日晚間,公司發布公告表示,擬2.7億元轉讓沈陽廣盛鑫源100%股權。
本次剝離是繼2008年籌劃近8億元出售4家子公司股權、2019年籌劃轉讓CBCHII股權之后,又一次將旗下資產剝離出上市公司。通過本輪脫手,華聯股份的資產結構和盈利水平將發生變化。
“折價”脫手
根據最新公告,華聯股份擬將所持全資子公司沈陽廣盛鑫源100%股權轉讓給遼寧萬瑞聯信,股權轉讓價格為2.7億元。
遼寧萬瑞聯信2019年1月方才成立,去年總資產僅為1017.29萬元,凈資產為561.55萬元,去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74.88萬元和13.44萬元人民幣。相較來看,沈陽廣盛鑫源商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的資產總額為2.70億元,凈資產1.49億元,不過2019年凈利潤為虧損1631.77萬元。由此可見,對于交易對手方遼寧萬瑞聯信來說,本次接盤有“蛇吞象“的味道。
梳理來看,沈陽廣盛鑫源的注冊資本為4.46億元,而華聯股份對沈陽廣盛鑫源的實繳出資為3.34萬元。公司表示將盡快將剩余注冊資本實繳到位。那么,為什么華聯股份僅僅作價2.7億元就將沈陽廣盛鑫源脫手呢?
原因在于標的負債。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沈陽廣盛鑫源應付華聯股份1.14億元,此次股權轉讓完成后,沈陽廣盛鑫源將償還上述欠款。華聯股份表示,除此之外,公司不存在為沈陽廣盛鑫源提供擔保、財務資助、委托沈陽廣盛鑫源理財等方面的情況。
多次剝離資產
華聯股份之所以剝離沈陽廣盛鑫源,與公司的戰略調整密切相關。
近年來,華聯股份致力于提升旗下購物中心運營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制定了堅決處置低效門店、聚焦優勢地區、優化資金結構的戰略,以緩解資金壓力,提高整體盈利能力。受沈陽經濟環境以及購物中心行業競爭激化,沈陽廣盛鑫源近年持續虧損。公司自上一年度開始啟動閉店計劃,并持續尋找投資人。
從財報來看,雖然華聯股份近些年來持續盈利,但是現金流壓力不可謂不大。2016年到2018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均在40%以上,直到2019年3季度才回落到34%左右。而在2017年和2018年,公司凈利潤現金含量均為負數,每股經營現金流量也分別為-0.018元和-0.025元,且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連續兩年為負。
可見,通過對其物業權益進行轉讓,顯然有利于華聯股份迅速回籠資金,提高上市公司未來主營業務的持續盈利能力。
本次交易完成后,華聯股份將失去對沈陽廣盛鑫源的控制權,導致公司合并報表范圍發生變更。這將對華聯股份的資產負債結構和盈利結構帶來影響。
從資產結構上看,華聯股份投資性房地產將減少約2.62億元,占公司2018年末總資產的1.90%,在總資產不變的情況下,公司資產的流動性將出現提高。
從盈利水平上看,本次交易預計將會給華聯股份帶來約1300萬的一次性投資收益。從目前跡象判斷,該收益有望計入2020年一季度非經常性損益。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華聯股份近年來首次剝離旗下資產。從2018年開始,公司剝離資產的步伐出現提速跡象。其中,2018年11月,公司開始籌劃將持有的全資子公司武漢海融興達、合肥海融興達、內江華聯及無錫奧盛通達100%股權進行轉讓,交易對價7.94億元。到了2019年8月,華聯股份的下屬全資孫公司CPBL又與藍帆醫療簽訂《股權轉讓框架協議》,藍帆醫療擬6353萬美元受讓CPBL持有的CBCHII6.63%股權。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