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江蘇的調研所釋出的信號表明,工業城鎮化和現代農業是他非常重視的兩個發展經驗。
據新華網、人民網[微博]報道,27日,李克強在江蘇省江陰市新橋鎮調研;28日上午,他又來到相鄰不遠的常熟市古里鎮視察田娘農場。
數名參與調研活動的人士和當地政策研究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認為,在城鎮化和現代農業方面,江蘇走在全國前列,已經形成了若干特色和經驗。
新橋:“三集中”城鎮化經驗
據新華網消息,27日下午,李克強從無錫碩放機場直奔江陰新橋鎮。
新橋鎮位于無錫江陰,離著名的華西村只有幾公里之遙。該鎮有江蘇陽光、四環生物、凱諾科技等3家境內A股上市公司,鎮區繁華整潔、企業密集,猶如一個縣城,是蘇南發達地區的典型代表。
一名參與總理調研活動的人士告訴本報,李克強抵達新橋鎮時,該鎮的綠園廣場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社區睦鄰文化節。李克強一下車就受到現場群眾的熱情歡迎。大家爭相與總理握手,高喊“總理好”。李克強也不時揮手,并與現場群眾握手、交談。在了解到新橋鎮農民把土地流轉出去后在鎮里集中居住,到工廠上班后,李克強說:“大家都是‘雙新’,既是新農民,也是新市民。小城鎮建設好了,會比大城市生活更方便。”他還與一名保潔員交談,詢問其收入狀況如何,福利好不好。
據參與調研的人士稱,在新橋鎮規劃館,新橋鎮方面向李克強匯報的核心內容是“三集中”建設。
所謂“三集中”,是農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民居住向鎮區集中。“三集中”是新橋鎮推行多年的政策。
2005年,全鎮13000多畝農田中實現規模經營的達10000余畝,占農田總量的77%;隨著新橋花園小區等7個總面積達55萬平方米的住宅小區全面啟用,新橋鎮區人口已占全鎮總人口的50%以上。當時的總體規劃是,到2008年,全鎮所有行政村住戶都將搬遷至以鎮區為中心的住宅小區,撤銷全鎮所有行政村建制,實行社區居委會管理。
“三集中”是新橋鎮城鎮化經驗的核心內容,給新橋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通過農民住宅向鎮區集中,在對“消滅自然村、繁榮小城鎮、推動工業化、實現現代化”起到強大的推進作用的同時,實現了土地集約利用。通過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使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農民收入和城鎮生態水平進一步提高。通過企業向工業區集中,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和工業經濟的集約發展水平。
截至目前,新橋鎮全鎮已經有近百家企業進駐園區,占全鎮工業企業總數的85%;全鎮13000多畝農田已有11800多畝實現規模經營,集中度達到90%以上;全鎮80%以上的農民成為現代產業工人,農民人均收入達2.5萬元。
據新華網消息,李克強總理還來到海瀾集團旗下的凱諾科技公司,到服裝生產線視察。在七樓車間,他同圍攏過來的員工一一握手。他勉勵員工,天空沒有邊界,你們的前途也無限美好。生活在新橋,這個橋是創造新生活之橋。
田娘:中國式家庭農場
據人民網報道,28日上午,李克強來到位于常熟市古里鎮的常熟市田娘農場有限公司(下稱“田娘農場”),查看麥苗長勢,考察家庭農場、農機合作運營。
在田娘米業專業合作社,他指出,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現代農業的有效載體,也是未來的努力方向,土地同樣可以打出“黃金”,今后政策不光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更要調動農民種好糧的積極性。
另據媒體報道,農場方面稱,土地流轉后要經過整理再耕作,能用大機械,產量收入都上去了。李克強說,土地也能產出黃金,但小塊不行,要靠大塊,一戶農民一畝三分地那能行嗎?
田娘農場“當家人”是高健浩,曾作為江蘇唯一的“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參加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像蘇南地區很多農民企業家一樣,高健浩也當過村支書,他多年之前就承包土地種糧食,逐漸種出了名堂。
據當地政策研究人士介紹,田娘農場是以家庭農場模式實現土地規?;洜I和循環農業的典型。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與田娘農場有長期合作。該院院長成海鐘教授向本報稱,田娘農場引起高層關注的亮點,可能包括家庭農場模式、重視科技以及人才投入的方式。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海鐘認為,家庭農場模式在全世界具有普適性,在地廣人稀的美國和人煙密集的荷蘭,都以此模式為主。在當地則主要通過土地流轉實現。
據當地政策研究人士介紹,建設家庭農場,江蘇的通常做法是通過政府或者村委會的組織,實現土地流轉集中。南京林業大學新農村規劃建設研究所副所長張磊告訴本報,實際簽合同時通常要行政村(非自然村)一級出面,代表村民與企業簽訂土地承包經營合同。
張磊認為,江蘇經濟發達,土地早已不再是農民的核心生產資料,也不是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搞土地流轉反倒比較容易,成本比中西部地區還要低。例如江蘇通常一畝地每年租金只有幾百元,而昆明周邊有時會達到數千元。
除了經營模式上的創新,田娘農場在生產方式上也在實踐先進的循環農業。
張磊告訴本報,循環農業是江蘇近年來力推的一種模式。尤其是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暴發之后,農村污染成為關注重點,集中養殖的禽畜糞便必須經過加工處理,才不會形成環境壓力。
以田娘農場為例,上游收集禽畜糞便做有機肥,下游種糧食蔬菜,再下游還有自建的銷售渠道。在江蘇之外,田娘農場的母公司還在東北建立了3萬畝優質東北大米生產基地。
據張磊稱,江蘇近年來在現代農業(例如觀光農業)、設施農業(例如大棚)、循環農業均形成了自己的經驗和特色。江蘇省農委相關領導的農業理想是“五化”:園區景區化、勞動運動化、產品禮品化、農民居民化、農業產業化。
據成海鐘介紹,田娘農場還與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在農業產業方面有若干前沿探索。例如雙方聯合培養人才,農場參與制定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學院師生則為田娘農場建設網絡銷售系統;雙方還共建農產品直銷店,以解決農產品的安全性問題。
“蘇州農院有百年歷史,農院參與的話信譽顯然高于普通企業。市民覺得農院參與的直銷店可以放心,我們校門口的田娘旗艦店,銷售情況遠遠好于一般的店鋪。”成海鐘說。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