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園區是新常態下提升農業競爭力、帶動貧困人口就業脫貧的有效平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極大限度地吸納貧困農民到園區從事生產服務產業,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致富,對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什么是現代農業園區?
現代農業園區是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點,以科技開發、示范、輻射和推廣為主要內容,以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不斷拓寬園區建設的范圍,打破形式上單一的工廠化、大棚栽培模式,把圍繞農業科技在不同生產主體間能發揮作用的各種形式,以及圍繞主導產業、優勢區域促進農民增收的各種類型都納入園區建設范圍。
模式上,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原則,以產品、技術和服務為紐帶,利用自身優勢、有選擇地介入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有效促進農產品增值,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突出體現農業科技的作用,形成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加工、營銷、物流等各種形式的示范園網絡。
到2017年建成100個左右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涿鹿現代農業園區即景。該園區規劃面積18.5平方公里,覆蓋涿鹿縣礬山鎮6個行政村。園區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拉動、整村聯動和科技推動等發展模式,輻射帶動323個貧困戶,使712人實現增收致富。
2015年7月,河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17年,全省建成命名100個左右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帶動各地建成一批市、縣級現代農業園區。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單位面積產值、農民收入高于當地平均水平30%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成方連片,整體規劃
按照“生產要素集聚、科技裝備先進、管理體制科學、經營機制完善、帶動效應明顯”的總要求,堅持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以環京津地區為重點,高起點謀劃、高科技引領、高標準建設,打造一批萬畝以上的一二三產融合、產加銷游一體、產業鏈條完整的現代農業園區,使之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要素的聚集區、先進技術的示范區、深化改革的先行區、產業融合的試驗區,在全省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成產業特色化、生產標準化、技術集成化、作業機械化、經營規?;?、服務社會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基礎設施、科技進步、質量安全、生態環保水平顯著提升,新型主體、規模經營、龍頭帶動、休閑觀光實現園區全覆蓋,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單位面積產值、農民收入高于當地平均水平30%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省級園區不低于1萬畝,成方連片,整體規劃,突出特色,規模發展。園區要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培育特色產業,形成競爭優勢。同時要發揮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新型主體作用,引入現代產業組織方式,打造全產業鏈條,實現一產為基、接二連三、融合發展。
培育特色產業
培育特色產業是園區發展的重點。各園區要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畜牧、蔬菜、果品、水產、食用菌、中藥材、花卉、苗木、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可以一業為主、重點發展,也可多業融合、復合發展,夯實園區發展的基礎。圍繞京津形成1小時速生蔬菜供應圈、2小時鮮活農產品保障圈、3小時應急農產品供應圈,帶動建成環京津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帶。“貧困地區要著力圍繞實現打贏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戰,突出區域農業資源挖掘和特色產業開發,積極引導大企業、大集團投資貧困地區農業園區建設,在貧困地區打造一大批縣級或鄉鎮級現代農業園區。”省政協農業委員會提出,以貧困地區特色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全力發展壯大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真正培育起帶動部分貧困人口全程參與、全鏈條收益的扶貧產業。
龍頭帶動、農民參與、股份合作、促進增收
園區規劃建設中,要按照龍頭帶動、農民參與、股份合作、促進增收的原則,推進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統籌銜接、緊密聯結、復合發展,推進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加快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要以貯藏加工、大型養殖、良種繁育、現代果業、農業科技、物流配送、現代服務業、電子商務、旅游休閑觀光等企業為重點,培育園區龍頭。省級現代農業園區要把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和產業融合度作為入選的主要條件。組織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或領辦、創辦現代農業園區,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訂單農業等形式,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發展現代農業園區 帶動精準脫貧
帶動貧困人口就業脫貧
“現代農業園區是新常態下提升農業競爭力、帶動貧困人口就業脫貧的有效平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極大限度地吸納貧困農民到園區從事生產服務產業,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致富,對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省政協農業委員會、省政協委員楊玉成呼吁,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帶動貧困人口就業脫貧。
現代農業園區是以現代科技為先導,運用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生產方式,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一二三產深度融合,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區。省政協農業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已建成的現代農業園區普遍存在多而散、小而弱的現象,園區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建設資金不足、產業結構趨同、經營管理機制不完善、示范效應不明顯等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貧困地區園區項目只重視“新奇少”,忽視對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開發研究,進區企業與農戶之間聯結松散,園區對貧困人口吸納能力不足。
拓展貧困人口就業渠道
“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眼于改變農民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立足開發當地優勢資源,創新園區建設理念。”省政協農業委員會提出,要用工業化理念、信息化理念,把園區打造成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示范樣本,讓更多農民在積極參與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建設中,拓展就業渠道,實現穩定脫貧致富。
省政協農業委員會建議,引進和扶持龍頭企業建設貧困地區現代農業園區,推進園區種植養殖業標準化生產,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推進園區產業集群建設,努力形成大中小企業密切配合、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產業集群,盡可能多地吸納當地農民成為產業工人,穩定收入來源。要大力推進貧困農村資源資產資本化進程,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產權交易,盡可能多地讓貧困農民擁有的資源資產資本化投入園區,通過股權參與園區收益分配。根據貧困地區的鄉村歷史、自然資源、農業文明、民俗文化及社會環境,依托農業園區發展創意農業,結合時代發展潮流與時尚文化元素,發展“旅居時代”、“生態社區”、“低碳時代”、休閑觀光等園區建設新模式,使貧困農民在農業園區對外服務產業中得到就業。要在農業園區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讓貧困農民在參與農業農村信息化中得到收益。
建設脫貧致富美麗鄉村
“農業園區建設應著眼于增強園區對生產要素的集聚能力、更多吸納周邊貧困農民移民搬遷,與當地城鎮化同步,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整合農村危房改造資金,著力增強現代農業園區對各類生產要素特別是貧困人口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省政協農業委員會提出這樣的觀點。
省政協農業委員會表示,農業園區建設規劃中,要在明確種植區、養殖區、加工區等功能分區的同時,按照節約土地資源的原則,規劃建設以樓房為主的農民住宅小區,依托園區建設農村社區,有條件的地方要配套建設各類學校、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發展溫室餐廳、體驗餐廳等生態餐飲服務業和農產品物流園,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搞好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建設美麗鄉村,增強對資金、人口等生產要素的集聚能力,吸納周邊自然條件差、脫貧致富無門路的貧困農民搬遷到社區入住、接受培訓、實現就業,形成人口集聚、產業互動、良性發展的新格局,依托農業園區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生態景區。
增強園區扶貧后勁
楊玉成委員提出,政府要加強對農業園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出臺優惠政策加大對園區建設的扶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園區建設,加大對涉農資金的統籌管理和捆綁使用,重點支持農業園區建設。金融部門降低門檻,為園區建設提供信貸支持,不斷推出適應農業園區發展的新產品。
楊玉成委員建議,要形成財政支農一盤棋,整合資源項目資金形成合力,將各口各類支持項目資金,優先整合到現代農業園區,集中使用,提高效率。建立健全信貸擔保體系,由財政出資組建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健全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重點為現代農業園區的主體提高信貸擔保服務。加強財政資金與金融、社會資本的融合,由財政出資設立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參股并吸引更多的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參與進來,支持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以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活動為抓手,示范引領市縣鄉現代農業園區規范發展,促進當地農民特別是貧困人口就地就業,增收致富。
楊玉成委員表示,應根據實際需要,整合相關涉農資金,有效安排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綜合開發園區和扶貧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集中財力打捆使用辦大事,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而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健康發展,增強園區扶貧后勁。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