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由誰來種"這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隨著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進程的的快速發展,作為適齡勞動的主要人群-青年農民,選擇城市定居或者就近務工,過著"家在農村,工作在城鎮"的生活,很少從事農業活動。
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
導致這一流動的直接動因是城鄉存在的巨大差異。
首先,從事農業勞動不僅收入低,勞作辛苦,還承擔著巨大的自然和市場的風險。在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面前農民為農作物收成擔驚受怕,他們擔心收成少,即使農業獲得好收成農民又為賣而發愁,于是農民就背井離鄉大規模流向城鎮中那些收入更穩定的職業領域。
其次,城市有人們羨慕的繁榮、便捷的生活條件、完善的公共服務,成為農村年輕人夢想的天堂,他們或為城市生活方式所吸引,或為讓后代享受良好的教育,或為自己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堅定了他們徹底離開鄉村的決心。
再次,教育環境營造了只有離開農村才光榮的社會心理氛圍,也成為農村青年離開鄉村的重要推力。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或社會輿論,都把離開農村作為教育目標和價值取向,使得年輕人認為只有遠離農村和農業才是"光榮"的,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是"丟人"的。"不會有姑娘愿意嫁給留在農村種地的年輕人",這種社會心理成為年輕人逃離鄉村的重要動因之一。
哪些人留在了農村?
過去我們常用"386199"來形容留守農村的主體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但是調查發現,這些年舉家外遷的農戶越來越多,婦女大都隨著丈夫進城打工,兒童也隨著父母進入城鎮讀書,留在農村的主體是老年人。
在我們調查的鄉村,常住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了30%。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平均年齡達到57歲,有的老人已經80多歲還在從事農業生產。一個53歲的農民告訴我們說"我就是村里的年輕人了,誰家有重活都來找我"。鄉村勞動力的短缺已經表現在許多方面,如過去誰家蓋房子,全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都來幫忙,幾天就可以把房子蓋好,現在花錢雇人都很困難,一個農戶的房子蓋了兩年才蓋完,就是"找不到人,干干停停"。農忙時雇人就更困難了。在農村農忙時雇人的工資一年一個臺階地長,2008年每個勞動力一天工錢是60~70元,2009年長到每天80~90元,2010年是100~120元,每天還要管飯和香煙,"就是這樣還雇不到人呢!
如何使農業獲得可持續發展?
第一,把農業作為公益事業來對待。農業安全是政府的責任,要保障一個國家農業的安全,政府必須協調農民的利益,把農民利益的實現和國家農業安全的目標統一起來,通過政府支持農業使農民獲得較高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這需要全社會理解農業的本質、關注農業發展和關愛農民。
第二,最適合農業(種植業)的經營形式是農戶,解決農戶弊端的最有效形式是農民合作。農戶經營并不排斥現代化,相反農戶可以更好地容納現代農業要素。不能錯誤地把現代農業等同于規模農業,更不能等同于工商資本經營的規模農業。農業組織的最基本形式應該是家庭,這種組織形式可以隨著一些農戶家庭放棄農業而逐漸成長為家庭農場。家庭農場再作為合作社的成員形成更大的合作組織。中國農民合作需要在正確引導下逐漸規范。
第三,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形成是實現農業社會化生產的重要條件。在農戶分散經營基礎上,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解決農戶分散生產、勞動力不足的重要措施。在一些發達地區隨著社會化服務的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勞動力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農業科技服務、還是農業信息服務、生產環節的服務以及銷售服務等,只要與農業、農民有關的社會服務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
第四,培養職業農民。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職業農民就成為支撐中國現代農業的主體。職業農民不僅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而且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農民。職業農民的來源可以是家庭農場的繼承人、可以是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可以是大中專畢業的學生,一切有志于農業生產經營的人都可以成為職業農民。因此,開辟城鄉人才的雙向流動渠道,是職業農民生成的重要條件;職業農民需要政府投資培養,職業農民應該接受全面的農業教育,而不是片面的農業教育;職業農民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收入,還應該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來源:吾谷網
需要進一步了解本文信息,請點擊在線溝通或撥
打電話:010-52401598/5229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