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成集約、安全、高效、綠色的現代煤炭工業體系”是日前發布的《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釋放的發展信號。其中的“到2020年煤炭產量39億噸”又將被賦予哪些含義?
量值大主體能源地位不變
盡管國際能源結構清潔化、低碳化趨勢明顯,煤炭消費比重下降,但在相當長時期內,我國煤炭的主體能源地位依舊不會變化,《規劃》也強調,“不能分散對煤炭的注意力”。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將化解淘汰過剩落后產能8億噸/年,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41億噸,煤炭產量39億噸。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按照能源“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大約在49億噸標煤,煤炭消費比重將降低到58%以下,煤炭消費總量在28.42噸標準煤以下,比“十二五”增長約1億噸?,F在的平均煤質不到5000kcal/kg,如果按照4850 kcal/kg計算,煤炭消費量大約為41億噸,符合我國的特定國情和發展階段。
全國煤炭開發總體布局是壓縮東部、限制中部和東北、優化西部。同時,也將按照減量置換原則,嚴格控制煤炭新增規模。東部地區原則上將不再新建煤礦,中部和東北地區從嚴控制接續煤礦,西部地區結合煤電和煤炭深加工項目用煤需要,配套建設一體化煤礦。
根據《規劃》,39億噸煤炭產量分布大致為:東部地區煤炭產量1.7億噸,東北地區煤炭產量1.2億噸,中部地區煤炭產量13億噸,西部地區煤炭產量23.1億噸。
升級版去產能是門“技術活”
2016年淘汰落后產能總體進展順利,完成了國家計劃任務的要求,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得到改觀,但產能過剩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指出:“2016年的去產能工作主要是針對一些比較容易去的產能,有些甚至已經是‘死老虎’,只是拉出來重新槍斃一次。”他表示,此后的產能退出會比較困難,盡管短期內煤炭供給會增加,但受限于需求持續下降,煤炭總量還將收緊,結構性過剩的矛盾依然存在。
“雖然2016年下半年在非正常天氣等特殊條件下,短期內煤炭供應偏緊,但長期來看,我國煤炭需求難有大幅度增長,基本維持在39億噸左右。”煤科總院煤炭戰略規劃研究院戰略所所長任世華也對記者表示,雖然國家能源局全國煤礦生產能力公告的煤炭總產能僅為35億噸/年,但在2002~2013年的新建煤礦中,超批準產能配置裝備的情況大量存在,建成的實際產能大大高于批準產能。
為持續化解煤炭產能過剩,《規劃》提出,通過嚴格控制新增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積極發展先進產能、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來加快煤炭結構優化升級。任世華指出,這都將促進煤炭行業重新回到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
“顏值”擔當打造安全綠色新形象
在生態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形勢下,“以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成為基本要求,也再次強調煤炭行業粗放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必須“改頭換面”,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
國家能源局煤炭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煤炭的總量已經很大,不可能無限制增長。同時,行業面臨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生產效率低、煤礦發展水平不均衡、企業競爭力弱等問題尚未解決,“大而不強”是我國煤炭工業的真實現狀。因此,《規劃》更加注重清潔高效發展、科技創新、提高競爭力,明確提出了建設集約、安全、高效、綠色的現代煤炭工業體系,實現煤炭工業由大到強歷史跨越的目標。
《規劃》提出全面提升煤礦安全保障能力,同時從生產側要求大力推進煤炭清潔化生產,在消費側要求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這意味著39億噸的目標產量將更注重“質”的把關。
中國能源研究會高級研究員??撕楸硎?,為實現清潔化發展,煤炭企業需要不斷改進,一方面要在推進煤炭綠色開采,推行煤炭洗選加工,以及推行礦區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上下工夫;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強商品煤質量管理,加強耗煤方的節能減排,推進煤炭深加工產業示范。
此外,《規劃》強調要加強散煤綜合治理,要求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加強散煤使用管理,完善民用爐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標準,加快淘汰低效層燃鍋爐。“這抓住了當前煤炭不清潔利用的關鍵。”任世華表示。
來源:中國能源報 文: 武曉娟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