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圍繞“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加快制造強國建設”主題,為省部級干部“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專題研討班作專題授課。懷進鵬表示,總體上看,信息技術是當前引領新一輪變革的主導力量,信息技術將為制造業帶來新型工業模式,感知、互聯、智能將成為主要特征,信息技術將推動經濟社會走向新經濟時代。
懷進鵬指出,《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28號)的出臺,是統籌推進“中國制造2025 互聯網雙創”、加快制造強國建設作出的前瞻性、戰略性部署。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發展是推動制造強國建設的引擎。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增強了人類腦力,帶來生產力又一次質的飛躍,是一次重要的歷史機遇,必須牢牢抓住。一方面,以集成電路、互聯網與通信、軟件等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與產業發展,深刻改變了社會和經濟發展形態,信息經濟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保障。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物質基礎和理論基礎面臨著諸如摩爾定律失效、存儲墻、功耗等重大挑戰,大型網絡軟件系統的不確定性導致復雜性遠超過傳統軟件系統。
懷進鵬表示,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正被社會廣泛關注,與設計、制造、運維等生產關鍵環節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各類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應用,將掀起新一輪的產業發展熱潮。人工智能發展浪潮在全球涌動,引發廣泛關注;大數據規模大、變化迅速、種類雜、價值密度低,大數據處理改變著經濟和社會方式,將影響計算理論的發展,蘊含著重大的原創性突破機遇;云計算成為全球競爭重點,強調性價比、能力和可靠性;VR/AR、區塊鏈等有可能成為繼移動互聯網之后新的產業熱點。
懷進鵬指出,全球制造業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創建公共平臺、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搶占標準規范先導權、構建法治和公共治理框架等成為國際制造業的發展特點。國際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表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則服務業發展將受到制約,沒有高效的服務業則制造業難以強大。以生產者為中心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用戶端價值需求轉變將引發研發與生產模式變革。
懷進鵬強調,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由大變強的歷史起點,面臨重大機遇。一是互聯網整合生產要素,推動兩化深度融合,提高設計、生產和服務能力,改變了創新方式,拓展了新的創新合作空間,互聯網平臺成為推動形成企業間創新協作模式的重要載體。二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新業態正向組件更多、工藝更復雜的制造業領域延伸,重塑產業組織和結構,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通過優化配置企業內外部資源,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優勢。
懷進鵬要求,下一步要緊密圍繞貫徹落實國發〔2016〕28號文件,持續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搶占戰略制高點,不斷強化基礎能力,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重點要采取八項工作措施:一是聯合相關部委加快落實國發〔2016〕28號文件提出的體制機制、國企改革、財政支持、稅收金融、用地用房、人才培養、國際合作共七大方面政策。二是組織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實施“芯火”計劃,發揮國家集成電路等產業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支持基礎產業做大做強。三是支持引導制造業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建設,以及電信及互聯網企業服務中小企業的“雙創”平臺建設,培育一批支持制造業發展的“雙創”示范基地。四是深入落實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實施指南和指導意見,加快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五是持續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工作,完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由試點示范向全面普及轉變,建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咨詢、評定、培訓的市場化服務體系。六是推動產融合作,組織開展城市和企業層面的產融合作試點。七是加快產學研用聯盟建設,加強戰略、技術、標準、市場等溝通協作,協同創新攻關,構建產業生態。八是深化國際合作,推動中德、中韓等在智能制造領域標準合作、項目示范和人才交流等工作。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