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整個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風風火火,李中堂更是提出了互聯網+的理念,在股市還是牛市的時候,凡是帶上互聯網概念的股票都 是大漲,可是作為整個互聯網基礎的運營商行業,越來越消沉。
騰訊及阿里巴巴的年利潤都在400百億人民幣左右,相比較,移動雖然利潤還有1000億,但是好幾年都是持平甚至下降的節奏了,電信利潤200多億,聯通才區區幾十億。市值方面,騰訊控股市值2016年16081億元,去年12015億元;工商銀行2016年15718億元,去年16323億元;阿里巴巴2016年15200億元,去年13075億元;中國移動2016年15055億元,去年15010億元;百度市值有3957億人民幣,與騰訊和阿里巴巴有一定的差距。中國電信市值2592億人民幣,京東市值2531億人民幣,網易市值2038億人民幣,中國聯通市值1934億人民幣;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互聯網企業隨便賣一點股份,融一點資,就可以收購電信、聯通了。
也許很多人說,通信行業是夕陽行業,其實不然,通信行業是整個互聯網產業的基礎,沒有幾個運營商鋪設普遍全國的通信網絡,沒有百姓能用得起通信服務,騰訊、百度、阿里巴巴能賺錢嗎,那是不可能的。通信服務已經是剛需產品,人們對它的依賴性只會越來越強。那為什么大家在這個行業卻得不到自豪感,甚至越來越失落,根據個人分析,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1、運營商不合理KPI考核體系
首先是三大運營商都考核市場市場占用率,比如說移動公司在本地移動市場占用率為65%,上面要求保住市場占用率,甚至要求增加到68%,電信是15%,上面要求提升到17%,聯通是20%,上面增加到22%。這樣的考核機制,只能逼著下面的老總用各種手段完成,大打價格戰,話費、流量越來越便宜,甚至有些省份都推出了不限流量套餐,反正通信服務都是越來越不值錢,白菜價了。這樣的結果,三大運營商的收入都沒有增加,利潤更加下滑,為了保住上面的利潤指標,只有減少人工成本了。其次,還考核寬帶、手機用戶要求增長多少萬,在目前用戶飽和的情況下,也只能從異網挖存量用戶,這個也只能通過增加補貼加價格戰來現實了,甚至采取虛開卡等一些不能擺在臺面上的手段了。
2、監管不力
主導運營商利用自己的資金實力對其它運營商進行打壓,但是又沒有電信法對行業競爭進行監管,像韓國都規定了運營商市場占用率不能超過多少。通信行業是強者恒強的局面,越強的運營商更加有實力進行網絡建設及市場推廣,這樣它的市場占有率會更高。
3、網絡建設及運營成本越來越高
3G還沒有多少年,中國就已經建設好了3張全國性的4G網絡,現在又在談論5G了,這個都要錢啊,而且站址租賃成本越來越高,電費越來越貴,這個都沒有辦法見,能節約的也只能人工成本了。
4、運營商的投入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投入巨資建設全國性的4G網絡,用戶的流量使用確實也增加上去了,用戶的流量總量按年都是增加130%以上,但是費用下降了太快了,在用戶已經飽和的情況下,話費收入卻沒有得到太大的增加,甚至為了推廣4G,還補貼了不少終端費用。
改變這個局面,建議三大運營商要改變思路了
1、三大運營商都不可能倒閉,移動也不可能通過打壓讓電信、聯通倒閉,達到一家獨占的局面,移動也只能讓電信、聯通日子過得艱難,移動同時也得犧牲利潤,畢竟殺敵三千、自傷八百。
所以,競爭允許有,但不要非理性,據說有些地方政企ICT項目,移動報價1元,這就是完全破壞整個產業生態鏈。
2、改變目前的KPI考核體系
從市場占有率考核逐步轉變到價值考核,國資委加大利潤率的考核,避免增量不增收的情況出現。
3、提升監管力度
加大懲罰惡性競爭,更進一步,電信立法,和韓國一樣,規定運營商的寬帶、移動用戶市場占有率。
4、加強合作,一致對外
三大運營商高層不要拼命向互聯網巨頭討好,搞得通信資費像白菜價一樣。畢竟通信網絡是整個互聯網的基石,有著不可替代性,只要團結一致,互聯網企業對通信行業的依賴性更強。惡性競爭的結果,最終得利的是互聯網巨頭。投入巨資建設、維護網絡都是為人家做嫁衣裳,自己員工拿著民工不如的收入,人家員工隨便一上市都是千萬富翁。運營商的員工不奢望和互聯網企業員工一樣,成為金領階層,但是過得稍微體面一些,不用經常擺攤、得到的收入能夠養家糊口過上體面的生活也不為過吧。
來源:運營商頭條
需要進一步了解本文信息,請點擊在線溝通或撥
打電話:010-52401598/5229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