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河北今年前三季度經濟“賬本”,不僅經濟運行回升向好,而且結構調整不斷加快,產業結構的變化顯示了河北經濟“由重向輕”,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首次超過鋼鐵業,成為新“老大”。
眾所周知,河北是鋼鐵產業大省。面對化解產業嚴峻形勢,加大裝備制造業建設力度,上馬一批吃鋼耗鋼的現代裝備制造項目對河北化解過剩鋼鐵產能有百利而無一害。
鋼鐵產業是工業產業鏈條最低端,無論采用何種先進技術,應用何種先進設備,都跳不出依賴資源的產業圈子,“黑”的形象深入人心。當資源開采超過環境承受力,鋼鐵產業要不“轉”,要不“去”。
“去”就意味著砍掉相關企業的生產規模,產能被壓縮,甚至整個企業面臨關停的兩難境界,企業的債務,職工的安置都是十分棘手的問題,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
因此,“去”不是上上之策,只有作為鋼鐵產業去污出清的手段,目的是把那些經營不善,不具備發展潛力的“小作坊”清除出去,讓鋼鐵產業實現良性發展,讓“良幣”有能力驅逐“劣幣”。
更合理的辦法是“轉”。一個企業建立之初,基于資金、技術和人才的限制,大部分只能從事最低端產品生產,但是隨著企業不斷壯大,逐漸具備了研發新產品的能力,就應該加大研發力度,轉型升級,成為產業鏈上游的企業,如若不然,遲早會被后來者超過,喪失生存空間,所以說不斷地轉型升級是一個企業永葆青春的唯一途徑。
裝備制造業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之一,大型機械設備需要數量驚人的鋼鐵,而鋼鐵正是河北“特長”,這讓河北發展裝備制造有了得天獨厚優勢。
裝備制造業奪得了河北經濟結構的頭把交椅,是河北艱苦轉型升級之戰的巨大勝利,是黨和政府不懈努力的結果,是7000萬河北人持之以恒的收獲。
河北轉型升級還在繼續,還會遇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艱辛,只要堅持不懈,去產能,轉結構的艱巨任務就能夠完成,將會有更多清潔高效的產業坐上經濟結構的頭把交椅。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